【www.fjhbc.cn--五年级下册】
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自相矛盾知识点(锦集3篇),仅供参考,大家一起来看看吧。
1.解释下列加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。
(1)吾盾之坚( )
(2)吾矛之利( )
(3)或曰( )
(4)弗能应也( )
(5)于物无不陷也( )
2.翻译句子。
(1)或曰:“以子之矛陷子之盾,何如?”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(2)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。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3.这个故事揭示了什么道理?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4.拓展。
《自相矛盾》是一则寓言故事,你还知道哪些中国寓言故事,请你讲讲故事的内容,并说说故事包含的道理。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5.小古文阅读。
楚(周代国名,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)人有涉江者,其剑自舟中坠于水。遽(jù)契(qì)其舟,曰:“是吾剑之所从坠。”舟止,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。舟已行矣,而剑不行,求剑若此,不亦惑乎?——节选自《吕氏春秋·察今》
(1)解释加粗字的意思。
①楚人有涉江者( )
②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( )
③不亦惑乎( )
(2)翻译句子。
舟止,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。舟已行矣,而剑不行,求剑若此,不亦惑乎?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(3)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样的道理?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1.(1)坚硬 (2)锋利 (3)有人 (4)回答 (5)穿透
2.(1)有人问:“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,结果会怎么样?”
(2)无法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刺不破盾的长矛,是不可能共同存在的。
3.世上没有牢不可破的盾,也没有无坚不摧的矛,这个楚国人片面夸大了矛与盾的作用,结果出现难以自圆其说的局面。告诉我们说话做事不要前后抵触。
4.《亡羊补牢》,这个寓言故事是说一个人的羊圈破了一个洞,结果羊被狼叼走了一只,邻居劝他补羊圈,他并不接受建议,结果羊又少了一只,他后悔没有听邻居的建议,这才重新补羊圈,羊再也没有被狼叼走。这个故事告诉我们,人不怕做错事,知错就改,为时不晚。
5.(1)①过江 ②雕刻 ③疑惑
(2)船停下来后,从刻着记号的地方下水找(剑)。船已经走(行驶)了很远,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不会随船而前进。用这样的办法来找剑,岂不是很糊涂吗?
(3)世界上的事物,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,人们想问题、办事情,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,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。
注释:
本文选自《韩非子·难一》
矛:古代用来刺杀敌人的长柄兵器,矛的基本形制有狭叶、阔叶、长叶、叶刃带系和凹口骹式等。
盾:盾牌,古代作战时遮挡刀剑用。
鬻:卖。
誉:赞誉,夸耀。
曰:说,讲。
吾:我。
陷:穿透。
或:有人。
以:使用;用。
子:您,对人的尊称。
何如:怎么样。
应:回答。
利:锋利,锐利。
其:助词。这里指那个卖矛和盾的人。
弗能:不能。
之:的。
鬻(yù):卖。
者:...的人。
莫:没有什么。
夫:放在首句,表示将发议论。
译文:
有一个楚国人,既卖盾又卖矛。他夸耀自己的盾,说:“我的盾坚固无比,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。”又夸耀自己的矛,说:“我的矛锋利极了,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。”有人问他:“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,结果会怎么样呢?”那人张口结舌,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。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,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。